玉米烯酮检测 CMA CNAS检测报告
来源:健明迪检测
公司简介
健明迪检测提供的玉米烯酮检测,玉米烯酮检测是指对玉米及其制品中是否存在玉米烯酮这一霉菌毒素的检测,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玉米烯酮检测是指对玉米及其制品中是否存在玉米烯酮这一霉菌毒素的检测。玉米烯酮(Zearalenone,又名F-2毒素)主要由镰刀菌产生,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霉菌毒素,长期摄入被玉米烯酮污染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特别是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粮食安全检测中,玉米烯酮的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玉米烯酮检测标准
玉米烯酮检测标准主要参照《GB 2763.1-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其中规定了玉米及其制品中玉米烯酮的限量要求,通常是以毫克/千克(mg/kg)为单位。
具体限量标准如下:
玉米及玉米制品:玉米烯酮不超过60μg/kg。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需要依据《SN/T 4501-2016 进出口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验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或《GB/T 23500-2009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标准进行测定。
玉米烯酮检测流程
检测机构对玉米烯酮的检测流程一般如下:
1. 样品采集与接收:
根据检测需求,由客户提供或由检测机构人员现场采样,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
收到样品后,检测机构会核对样品信息,包括样品名称、数量、来源等,并进行登记。
2. 样品预处理:
样品在实验室进行开箱、称量、粉碎、混合等预处理步骤,以便后续实验分析。
对于玉米烯酮这种农残或毒素类检测,可能需要采用溶剂提取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将待测物提取出来。
3. 实验检测:
通常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等精密仪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设定相应的检测条件,运行仪器,得到样品中玉米烯酮的色谱图或质谱图。
4. 数据分析:
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对比标准曲线或标准物质,得出样品中玉米烯酮的含量。
结果应符合相关国家或国际标准,如GB/T或ISO标准等。
5. 报告出具:
检测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编写检测报告,内容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数据、结论等内容。
报告经过内部审核无误后,加盖CMA、CNAS等资质印章,正式交付给客户。
以上流程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及遵循的标准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