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毒滴度的变化:接种病毒后,动物肺组织PVM RT-PCR检测可检出病毒,病毒滴度在感染后3天达到高峰,并可维持至7日,随后滴度下降。
2. 感染动物体重较之未感染动物体重下降,动物多出现竖毛,弓背等症状。严重者体重下降,行动出现迟缓,耳及尾可见紫绀,震颤,处于濒死状态。用于药效评价实验时,应控制感染剂量,降低因感染出现的急性死亡(4日内)。6~7日的死亡率可作为药效评价的指标。
3. 病理损伤以充血、出血、肺组织水肿以及炎细胞浸润为标准,应测定肺间隔,以及肺通气水平,进而评估肺呼吸能力。
4. 炎症因子重点关注IL-1β,IL-6,IL-18,MCP-1,IFN-γ等。
进行人类RSV 肺炎感染研究,国内外推荐使用PVM做替代实验。PVM的毒株不同,实验动物的品系不同,动物的临床表型也会存在差异。本模型的表型与国外进行的模型研究表型相似,在急性期的死亡率较低,有较长的临床治疗的窗口,可用于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
PVM为低于人间传染病名录三级安全风险的病原,人类感染的风险低,但不排除对免疫功能缺陷者的致病性。
PVM是啮齿类实验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体,对动物有致病性。会干扰其他实验研究。
鉴于此,此感染实验必须在BSL-2级以上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病原学实验,在ABSL-2实验室进行动物实验。
本模型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注射后48 h内 死亡或出现非特异性麻痹症状者剔除不计,中途死亡及到期处死动物,做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组织学 检查。动物在给药21d 后,进行安乐死并解剖。将脊髓法中的半切面评分法用于脑内法病理改变的评价方法,分别对脑组织、脊髓颈膨大和腰膨大的半 切面病变进行评分,并对这三个部位的平均病变分 值进行计算,根据分值并参考具体情况进行病变程度的判定。评分标准如下: 0分,未见 病变;1分,轻微病变,仅有炎细胞浸润,未见神经元 损害;2 分,轻度病变,炎细胞浸润伴有少量的神经元损害;3 分,中度病变,炎细胞浸润伴有广泛的神经元损害;4 分,重度病变,大量的神经元损害,伴或不伴有炎细胞浸润。
使用脑立体定位仪将微量注射器针头插入丘脑,在两侧丘脑分别注入0畅5 mL脊髓灰质炎疫苗样 品,原倍浓度及10-1浓度各 10只。 注射后48 h内 死亡或出现非特异性麻痹症状者剔除不计,中途死亡及到期处死动物,做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组织学 检查。动物在给药 21 d 后,进行安乐死并解剖。完整 取出脑组织及脊髓,10%甲醛溶液充分固定后,进行取材。 取材时首先寻找脑顶叶区注射点,在注射点前后各取一个切面,以确保取材部位包含针迹。取 材部位包括:额叶、顶叶、注射点、颞叶、枕叶、海马、 基底节、丘脑(以上部位左右大脑双侧取材)、中脑、 小脑、脑桥、延髓、颈膨大、腰膨大。
一、疾病名称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播广泛,病原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此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 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二、疾病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
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播广泛,病原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此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 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140 多个国家仍以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作为主要 预防措施,因疫苗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恢复神经毒 性而引起脊髓灰质炎病变,对其安全性进行恰当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模式动物
猕猴在进化上与人类高度同源,种属差异小,在组织结构和生理特征上与人类极为相似,这一突出特点奠定了恒河猴动物在药物生产和评价、功能和进化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人类重大疾病模型复制和应用、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优势地位。
中文名称:脊髓灰质炎恒河猴模型
英文名称:NA
类型:脊髓灰质炎动物模型
分级:NA
用途:用于脊髓灰质炎研究。
研制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保存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Copyright © 2023.广州市健明迪检测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2046874号技术文章 检测服务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