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症状观察:
表现为体重减轻、弓背竖毛,在回输后的一个月后死亡。
1.术中心电图:如结扎成功,心电图将会出现ST段抬高。
2.再灌注28天彩超
假手术组心室大小正常,前壁运动良好,手术组心室明显扩大,前壁几乎无运动。
3.再灌注24小时心肌梗死面积
4.再灌注28天masson染色
1.SD大鼠 ,名称:SS/JrHsdMcwiCrlVr,近交系(Inbred Rat)
品系来源 :动物来源:由美国的Sprague & Dawley农场的R.W.Dawley用杂合的雄性大鼠和Wistar雌性大鼠杂交后育成的一个白化封闭群大鼠,1950年传入美国的癌症研究所(CRL),1955年进行生物净化,1964年传入美国各地,同时传入法国。1992年自美国NIH引入到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动物外部特征:白化 遗传基本组成:远交群大鼠 种群数:核心群35对,增殖群100对 特点:生长快,繁育性能好,大多用于安全性试验及营养与生长发育有关的研究。该品系对性激素敏感,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对照鼠SS-13BN Rat,名称:SS-Chr13BN/McwiCrlVr,
同类系(Consomic Rat)
3.诱导方法
1)大鼠称重后,使用2%戊巴比妥(用生理盐水配置),按0.3ml/100g体重经腹腔麻醉。根据大鼠四肢肌张力确定麻醉良好后,仰位固定大鼠于手术台上,颈前区及心前区剃毛。
2)颈前区消毒,剪开颈部正中皮肤,分离组织,沿气管方向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导管接呼吸机,参数设置:潮气量 2ml/100g体重,频率55-60次/min,吸呼比 1:1。
3)心前区消毒,于胸骨左缘第四肋水平剪开长约2cm的水平切口,钝性分离皮肤与肌肉,于胸骨左缘第 4 肋间隙开胸,剥开心包,暴露心脏,在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之间,隐约可见心肌层下面细小、透亮、粉红左主冠状动脉前降支。
4)无创小圆针5-0丝线在左心耳下缘前降支左侧进针,进针深度控制在 1mm,宽度为3mm 左右,器械打一活结,造成暂时心肌缺血,45min 后松开丝线恢复冠脉血流。假手术组左主冠状动脉仅穿线不结扎。
5)通过肉眼观察结扎前后左室前壁的局部颜色变化,判断模型是否成功。结扎成功时,可见受累左室局部瞬间苍白,随即发绀、肿胀以及收缩力下降,成功再灌注时数秒内左室局部迅速充血,缺血心肌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6)依次缝合关闭肋间隙,肌肉,以及皮肤,酒精消毒皮肤。观察大鼠直至苏醒。
近年来随着动脉搭桥术、溶栓疗法、经皮腔内冠脉血管形成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等方法的推广应用,使心肌梗死后重新得到血液再灌注。多数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可以使心肌功能恢复,但有时不仅不能改善心肌功能,反而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然而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法仍是血管再通、恢复心肌细胞的血流供应,如何预防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仍是目前待解决的问题。
MIRI的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目前认为自由基的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及白细胞的激活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环节。[1]当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时OFR清除系统功能降低或丧失,而生成氧自由基的系统活性却增强,一旦恢复组织血液供应和供氧,OFR便会出现大量且急剧的堆积,其会以不同方式造成细胞急性或慢性损伤。[2]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的损伤机制与以下几点有关①大量钙离子涌入细胞,触发线粒体、肌浆网摄取钙离子,从而消耗大量ATP,同时钙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钙,抑制线粒体ATP合成,加重细胞能量代谢障碍,[3] ②胞内钙离子增多,则钙依赖性蛋白酶活性增强,后者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从而增加氧自由基生成。③胞内钙离子升高,可激活某些ATP酶,从而水解细胞高能磷酸盐,产生大量的氢离子加重细胞内酸中毒。④钙离子增多还能激活磷脂酶类,使膜磷脂降解,导致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受损。 [4] 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在缺血组织聚集浸润,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5,6]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致炎物质,如自由基、蛋白酶、溶酶体等,不但改变了自身结构和功能,而且造成周围组织细胞损伤。
中文名称: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
英文名称:SS/JrHsdMcwiCrlVr
类型:心肌缺血再灌注病变动物模型
分级:NA
用途: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病变(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研究。
研制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保存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Copyright © 2023.广州市健明迪检测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2046874号技术文章 检测服务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