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污水水质检测的准确性
1、控制人为误差
在污水水质检测过程中,控制人为误差最主要的一点是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检测设备水平。在日常的水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定时保养及维护仪器设备,定时检查,以保证设备检测的准确性。并且,制定高效的管理制度,加强检测人员的责任感。双管齐下,确保水水质检测过程中,不会因操作失误产生误差。
2、控制系统误差
污水水质检测过程中,因为检测的项目较多,且各项目的分析方法都不同,所以需要控制好系统误差,确保选用的分析方法最合适的。
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应将其校准,若存在标准物,应利用仪器来检测结果,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若无标准物,则可使用加标的回收率试验检测结果。
3、确保检测清洁
在污水水质检测中,应确保检验中所应用的检测干净、清洁,若由于检验人员的疏忽,未及时清洗、擦拭检验仪器,以至于仪器内残留一些污染物质,那么在整个检验过程当中,残留物质很有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反应,导致检验的结果不够准确。
健明迪检测是具备CMA/CNAS双资质的检测机构,可对各类水质进行检测。
更多水质检测的相关问题,请点击右侧在线咨询,健明迪检测客服将为您分配对应工程师,为您提供更专业的咨询。
污水水质检测误差:干扰物
对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进行检测时,相关干扰物质会影响检测准确度,例如重铬酸钾法检测COD 时,易受氯的干扰,氯能消耗一定量的重铬酸钾,需投加一定量的掩蔽剂硫酸汞。如检测污水厂经紫外消毒后的出水粪大肠菌群数时,由于紫外线不能提供持久的消毒能力,易受消毒剂量不足或受出水SS等因素影响时,会出现较多电晕现象,该部分粪大肠菌群在脱离紫外线照射并在可见光下可快速修复,由紫外线造成的DNA损伤而复活,因此样品是否冷藏保存、检测的及时性对检测结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
污水水质检测误差: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比较随意,在进行水质检测时,检测人员操作方法和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均会影响到水质检测最终的数据,但监管在确保检测人员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及保持外界的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之下,仍然会产生误差。这时产生不确定误差的因素很多,但在水质检测中,难以发现其误差产生的特点,如气压、温度及湿度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均会造成检测数据结果出现误差。
污水水质检测误差:固定因素
因为某种固定因素,误差常常在同一个检测工作当中重复存在。
此种固定因素可能由检验工具引发,也可能是环境造成。
检测工具所产生的误差主要表现在祛码上,在水质检测之前,未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来校正祛码,且重复使用祛码进行称量操作,这就会产生称量误差。
使用相同且没有校正的祛码进行称量时,所检测出的结果常常会出现相同误差,且在水质浓度的检测过程中产生误差,这些引发误差的因素具有一定的不固定性。
一旦水质检测标准的溶液受环境影响,体积发生很大变化,则会造成标准溶液的浓度产生较大波动,从而对水质检测的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因不同环境条件下,水质溶液的体积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且变化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水质检测实际浓度的检测结果所产生的误差并不固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污水排放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了遏制工业污染行业排放大量有毒污染物进入水体,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国家对相关行业污水排放标准进行了修订,提升
水质检测标准和限制。本文将重点分析污水水质检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成因,并提出大致的解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