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报告编制要点

公司简介
健明迪检测提供的解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报告编制要点,三、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报告编制大纲 1、总论 1.1编制背景 1.2排查目的和原则 1.3排查范围 1.4编制依据 2、企业概况 2.1企业基础信息 2.2建设项,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三、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报告编制大纲
1、总论
1.1编制背景
1.2排查目的和原则
1.3排查范围
1.4编制依据
2、企业概况
2.1企业基础信息
2.2建设项目概况
2.3原辅料及产品情况
2.4生产工艺及产排污环节
2.5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质
2.6污染防治措施
2.6.1废气治理措施
2.6.2废气治理措施
2.6.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
3、排查方法
3.1资料收集
3.2重点场所或者重点设施设备
3.3现场排查方法
3.4现场重点排查对象
3.4.1散状液体存储
3.4.2散装液体的转运
3.4.3散装和包装材料的存储与运输
3.4.4其它活动
3.5生产活动土壤污染排查
3.5.1日常监管
3.5.2目视检查
3.5.3自动监测/泄漏检测
3.5.4固废和危废存储、转运筛查
4、土壤污染隐患排查
4.1重点场所、重点设施设备隐患排查
4.1.1危险化学品储存区
4.1.2货物的储存和运输区
4.1.3生产区
4.1.4污水处理区
4.1.5废气治理区
4.1.6固废区
4.3隐患排查台账
4.4排查小结
5隐患整改措施
5.1池体类储存设施预防措施
5.2散装液体转运与厂内运输预防措施
5.3货物的储存和运输预防措施
5.4生产区预防措施
5.5危险废物贮存库预防措施
5.6废水排水系统预防措施
5.7应急收集设施预防措施
5.8车间操作活动预防措施
5.9分析化验室预防措施
5.10隐患整改台账
6、结论
附件1:土壤污染隐患排查与整改台账


更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的相关问题,请咨询健明迪检测客服人员。


二、土壤污染隐患排查
通过排查工作,总结存在污染风险的区域,并建立隐患整改方案,纳入日常巡查监管制度,并以有则整之无则加勉的保守态度加强土壤污染安全隐患的日常监管。常见的设施的预防措施如下:
1.池体类储存设施预防措施
池体类储存设施造成土壤污染主要有两种情况:
(a)池体老化、破损、裂缝造 成的泄漏、渗漏等;
(b)满溢导致土壤污染。
可通过定期检查泄漏检测系统、定期检查防渗密封效果、日常目视检测、日常维护等措施来预防。
2.散装液体转运与厂内运输预防措施
1)散装液体物料装卸
散装液体物料装卸造成土壤污染主要有两种情况:
(a)液体物料的满溢;
(b)装卸完成后,出料口及相关配件中残余液体物料的滴漏。
可通过定期清空防滴漏设施、日常目视检查、日常维护、设置清晰的灌注和抽出说明标识牌等措施来预防。
2)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造成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管道的内、外腐蚀造成泄漏、渗漏。
可通过定期检测管道渗漏情况、定期检查泄漏检测系统、制定并落实管道维护方案等措施来预防。
3)导淋
导淋造成土壤污染主要是物料的滴漏。
可通过日常目视检查、定期清空防滴漏设施、定期开展防渗效果检查等措施来预防。

一、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方法及排查对象
结合本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排查,重点排查:
1.在发生渗漏、流失、扬散的情况下,是否具有防止污染物进入土壤的设施,包括二次保护设施(如储罐区设置围堰及渗漏措施、收集沟)、防滴漏设施(如小型储罐、原料桶、污泥等采用托盘盛放),以及地面防渗阻隔系统(指地面做防渗处理,各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周边设置收集沟渠或者围堰等)等。
2.是否有能有效、及时发现及处理泄漏、渗漏或者土壤污染的设施或者措施。如二次保护设施需要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地面防渗阻隔系统需要定期检测密封、防渗、阻隔性能等。
重点排查对象主要包括:散状液体存储(地表储罐、离地的悬挂储罐、水坑或渗坑)、散装液体的转运(装车与卸货、管道运输、泵传输)、散装和包装材料的存储与运输、污水处理与排放、紧急收集装置、车间存储等。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的要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自行对所用土地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重点对生产区以及原材料与废物堆存区、储放区、转运区、污染治理设施等及其运行管理开展排查,并根据排查结果制定整改方案。因此,在对土壤隐患进行排查工作时, 排查技术与方法需参照《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的要求进行,最终根据排查结果最终编制排查报告,为开发园区管理及下一步整改提供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报告编制过程的几个重点内容,仅供参考。
土壤污染隐患排查
解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报告编制要点
我们的服务
行业解决方案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为您推荐
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解析:为什么要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

土壤污染隐患排查

如何做好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工作

土壤和地下水检测

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解读

地下水监测

节能评估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评估范围的确定等

节能评估